437必赢会员中心成功举办“河海·拾柴论坛”(第一期)

发布者:马院发布时间:2022-11-03浏览次数:10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,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。”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“传薪者”,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内在要求。众人拾柴火焰高,“拾柴”是“传薪”的基础。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,437必赢会员中心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打造思政课教师教学高端论坛/青年学者论坛——拾柴论坛,旨在通过交流共同提升。

 


2022111日,第一期活动在线上成功举办。437必赢会员中心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任课教师、助教,学院近两年新进教师、青年学者共计37人参加。本次论坛由437必赢会员中心主办,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发中心承办。活动由教研室主任胡芮副教授主持。

 

青年学者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刘晓倩围绕“高校德法教育的内容建设与创新”进行了分享,院长戴锐教授就“基于课程理解的思政课程、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”进行了专题报告。

 

刘博士结合时事与自己身边的实例,分享了她关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思考与体会。她认为,在教学内容上,要做到政治性与理论性相统一;在课程创新上,要做到紧跟热点、直面挑战,同时不能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,而是要以内容为王,让形式为内容服务。

 

戴锐教授围绕教师主体性如何体现这一关键问题,从课程理解的角度出发,指出在思政课教材、课件统一的前提下,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、经历等对课程进行理解与建构,使之转化为基于课程的历史文本、青年亚文化文本、自传性/传记性文本等不同文本。针对同一门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,教师也可以形成不同样式的文本。由此,基于课程理解,课程就从同质化的程序主义变成了异质性的多元主义。他同时强调,思政课程必须导向行为,所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时刻与实践密切关联。在课程思政方面,戴教授指出,课程思政是一种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,要对其所依托的课程本体进行课程理解,将政治性融入学理性之中、价值性融入知识性之中,才能真正做好课程思政。最后,戴教授还分享了课程文化建设的相关思考,他认为要结合学校文化形成与自身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文化,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需要建设课程文化,对后者而言课程文化相对更为重要。

 

与谈嘉宾李栗燕教授、金林南教授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点评发言。专题报告结束后,任课教师代表王莹副教授、何瑶博士就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报告嘉宾进行了提问,报告嘉宾进行了解答。

 

此次活动围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。参与活动的老师们纷纷表示,此次论坛主题鲜明,专家报告新见迭出、精彩纷呈,对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大有裨益,有助于化解教学理论难题,十分解渴。

 

据悉,近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立足于“走出去、引进来、结合好”的发展理念,常态化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论坛、交流实训等活动,旨在进一步提升团队教学水平,打造先进基层教学组织。